top of page
作家相片新漾基金會

組個私人董事會—以公司的團隊思維,發展你的個人生涯


圖片來源|予彤

(想像中董事們都要像美國商戰電影一樣,坐在長桌上激烈討論,但私人董事會的這種場景只會發生在你的腦袋中......)


上週很有趣的,我正在讀的一本舊書和別人轉發給我的新文章,主題不謀而合。手上的書是一九八零年出版的一本中文暢銷著作,而文章則是上週發表在科學期刊網站上的英文文章。它們穿越數十年、橫跨東西方文化,卻不約而同地講述「良師益友」的重要性,讓我心生敬畏。而我因此學到了個新的名詞:「私人董事會」。

私人董事會是什麼?


私人董事會的存在,是幫助你個人在生涯道路上成長與前進。聽起來好像很功利,其實不是的,這是一份建立於信任、分享、感謝的友好關係。如果說公司的董事會是追求組織的最大利潤,我個人認為,私人董事會是幫助自己能追求最大幅度的成長。

和公司董事會不同,私人董事會的成員們可能不知道自己是「董事」。你不需要特定發聘書給他,只需要在你心中為他留下這特別的席位即可:他認識你,你在意他。董事成員最好能跨足多元領域、專長、經驗,且在你不同的人生季節中,董事的組成也應該因時因地而有所變化。

這群董事能提供你過來人的經驗、時事針砭的觀點,甚至能說真話的提點你的優劣勢。尤其在轉換跑道、面臨選擇或衝突、面對不同階段的成長時,這群認識你、有見識的董事們就可以提供意見,讓你能聽到第二、第三種聲音,且有機會拉你一把。當然,不像公司董事會要表決投票,私人董事會最終的決策權還是在你自己,傾聽後要有主見且負起責任的判斷與執行。

私人董事會怎麼開始?


建議你回想求學、求職中,有沒有遇到很照顧你的老師?講話有點刺,卻有辦法激勵你前進的主管?在某些話題上合拍、會互相激起創意和熱情的同學同事?甚至是身邊有人在某領域有獨特的洞見或不錯的表現,是你值得學習請教的對象?不見得要是上對下的師徒關係、不見得要是很緊密的摯友、也不見得要嚴肅的總是公事,這些人都可以納入你的名單。


再來,不能只在有需要的時候相求,平常就要維繫好關係。怎麼做?其實就是交朋友,秉持互相回饋的精神,累積信任、分享、感謝就對了。


我的一位私人董事是大學時很照顧我的德籍教授,我們至今不時會轉傳對方可能感興趣的文章新聞。最近新冠疫情在德國升溫時,我第一時間就私訊問他和家人是否平安?而當我在工作上有新突破時,他也是我會分享的對象。記得有次我開一場國際會議,我發現自己能不受語言障礙地暢所欲言,很大的原因是大學時奠定的基礎。因為老師不懂中文,所以當時交作業、討論都必須轉英文聲道弄的我很痛苦,但現在可謂苦盡甘來。於是當晚我就寫了封信告訴他我今天的『發現』、感謝他當時的教導與付出(我想他當時聽我講英文應該也頗痛苦XD)。這是我維繫關係的方式,不見得要很隆重、很禮尚往來,現在通訊方便,問候、分享、感謝可以簡單又即時,重點是讓對方知道,你在意著他。


那他曾發揮什麼董事功能?當我說想去報名進修時,他主動要為我寫推薦信並幫我review CV(履歷);當我有疑難雜症時,我會跟他約一通電話或一餐飯的時間,請教他的觀點和想法。也因為累積的信任,所以他不怕說重話會冒犯我,於是能挑戰我、點出我的盲點,提醒我不要安於舒適圈......


我其他的私人董事也都有類似的特質。有人主動介紹我給未來有合作機會的廠商、有人定期閱讀我的文章給我回饋、有人不時關心我生活及工作上的需要;有的是提點者、有的是創見者,也有提攜者。有時候機會是從關係而來的,這不同於攀權附貴,而是你本就足有實力,就缺遇見伯樂———私人董事就可能是引你見伯樂的媒人。所以定期向他們更新你的近況、面對轉換時打個電話吧,他們有可能在關鍵時推你一把。


「自己的生涯自己闖」沒錯,然而在現今日新月異、多工善盡的社會,單打獨鬥的時代已成過往雲煙,要為自己的生涯突圍迎戰,就學習公司經營的團隊思維,開始組個「私人董事會」吧。當然,當他們有需要時你也回頭幫助。記住,這不是功利交易,是互相的真誠關係。



75 次查看

Comments


關於好漾專欄

新漾邀請各領域作家在這裡和Youngman們分享好想法。

每週三固定上新文章,來看看吧!

最新文章
bottom of page